文化

借一朵蠟梅取暖
一朵蠟梅從萬物凋零中探出墻角 ...[詳細]
2025-02-13
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
王菲一首《世界贈予我的》在蛇年春晚舞臺演唱之時,很多人被唱哭了,網(wǎng)友紛紛發(fā)文表示被感動、被治愈。 ...[詳細]
2025-02-13
原來你還在這里
清晨,我翻閱《我與地壇》,像是與一位老朋友聊天,思緒飛到了二十多年前的一天。 ...[詳細]
2025-02-13
心靈的歸鄉(xiāng)之路 ——讀喬葉《寶水》有感
當代文學畫卷中,喬葉的小說《寶水》猶如一股清新的山泉,細膩描繪了新時代的山鄉(xiāng)巨變。這部榮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力作,以溫軟樸素的筆調(diào),通過歸鄉(xiāng)者所見所感,娓娓道出了鄉(xiāng)村日新月異的變化。 ...[詳細]
2025-02-13
喬翠蓮國畫作品欣賞
山野鹿鳴 ...[詳細]
2025-02-13
沈丘縣學記
民可以誠化,而不可以文治。吏功可以歲月致,而不可以一朝成。古者繼世,以立諸侯,又命之教,而為學使,各以其身,化于其國。然中材之君,意竭于有為,而先王之事業(yè),曠時而不一睹。 ...[詳細]
2025-02-13
晁補之與《沈丘縣學記》
縣學,舊時供生員讀書的學校??婆e制度規(guī)定,童試錄取后準入縣學讀書,以備參加高一級考試,謂之“進學”“入學”或“入泮”,士子稱“庠生”“生員”,俗稱“秀才”。沈丘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學校是北宋元豐七年(1084年)創(chuàng)辦的沈丘縣學,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作有《沈丘縣學記》傳世。 ...[詳細]
2025-02-13
今天為什么需要“蒼生大醫(yī)”
1958年,37歲的李桓英放棄國外優(yōu)渥的生活,只身返回祖國。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,她和同事們奔波在祖國的偏遠山區(qū),把一個個麻風患者“從‘鬼’變回了人”。目前,麻風病在我國絕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滅,成為可控、可治的普通疾病,這一輝煌成績,離不開以李桓英為代表的幾代麻風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奮斗。因此,中宣部授予李桓英“時代楷?!狈Q號。 ...[詳細]
2025-02-13
慧眼讀“物”
丁雨是講故事的能手。先有《看展去》,繼有《拾光紀》,后者是與前者風格一致的續(xù)篇,都是緊緊依傍考古學的知識,舉重若輕,從容講述展覽中“物”與“人”的故事。 ...[詳細]
2025-02-13
與報為友,溫暖同行
1990年3月,我應征到內(nèi)蒙古赤峰某部,從團宣傳股到師部宣傳科,一路走來,與新聞寫作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。 ...[詳細]
2025-02-07
拜 年
清晨7點,志勝哥便帶著兒子、兒媳到我家拜年。此后,親戚、鄰居陸續(xù)登門,拜年活動一直持續(xù)到近中午。 ...[詳細]
2025-02-07
誤入汾泉河
沿著河流,水面的寒氣不斷使氣溫下降。 ...[詳細]
2025-02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