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王秀蘭
4月20日,谷雨踏著鼓點,姍姍而來。谷雨有三候:一候萍始生,二候鳴鳩拂其羽,三候戴勝降于桑。這些物候現象,被賦予深厚的文化內涵,在古詩詞中彰顯著暮春的雋永。
一候萍始生。谷雨過后降雨量增多,浮萍開始生長。唐朝元稹《詠廿四氣詩·谷雨三月中》對三候都有生動的描述。其中,“谷雨春光曉,山川黛色青。葉間鳴戴勝,澤水長浮萍”即是“浮萍生”“戴勝鳴”這些意象的概述。谷雨時節(jié),每一寸春光,都像破曉的晨光一樣,暖意融融。山川之間,草木繁盛,漫山遍野像披了一件青黛色的新裳。樹葉枝杈間,戴勝鳥“咕、咕、咕”叫個不停;洼地或湖水里,生出許多浮萍,綠意盈盈,隨波浮動,好像大自然的巧妙之筆畫出的暮春寫意圖。
二候鳴鳩拂其羽。古代的鳴鳩大多數指斑鳩,而《詩經》里的“鳩”卻包含多種鳥類,如斑鳩、布谷鳥等。元稹詩云:“鳴鳩徒拂羽,信矣不堪聽?!贝嗽娭械镍Q鳩則指布谷鳥。谷雨過后,布谷鳥開始頻繁梳理羽毛并發(fā)出“布谷、布谷”的鳴叫,那聲聲不忍聽聞的“嘮叨聲”,真的像是在不停地提醒農人別忘了“播谷”春耕。宋朝蔡戡在《春郊即事》中,也曾歌頌布谷鳥不辭辛勞、勞苦功高:“一犁春雨欲平塍,預卜今年穡事成。天意卻愁人意懶,故令布谷苦催耕。”此詩通過描繪春雨即將降臨的景象,寓意豐收和希望。然而,詩人認為天意與人的愿望并不一致,因此特意讓布谷鳥辛苦地催促耕作。詩中通過布谷鳥的叫聲,表達了詩人對勤勞耕作的呼吁和對豐收的期望。
三候戴勝降于桑。當戴勝鳥開始在桑樹上時隱時現時,農人便開始忙起桑蠶事宜。戴勝鳥,又叫雞冠鳥,因其頭上羽毛和古人頭戴彩色布條做成的“華勝”非常相似,因而得名“戴勝”。戴勝鳥因其獨特的外形,生有五彩羽冠、細長尖喙,自古被視為吉祥物;又因此鳥實行一夫一妻制,兩鳥相守,不離不棄,共同哺育幼鳥,被賦予忠貞不渝和家庭和美的寓意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它象征祥瑞與美滿,常被用在詩詞、繪畫和工藝品中,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。唐朝詩人賈島在《題戴勝》中描寫道:“星點花冠道士衣,紫陽宮女化身飛。能傳上界春消息,若到蓬山莫放歸?!痹娭屑荣澝来鲃嬴B美若天仙的外貌,也頌揚其傳遞春意的使者功勞,言辭之間掩飾不住對戴勝鳥的喜愛之情。
而唐朝詩人王建亦作《戴勝詞》對此鳥予以贊美:“戴勝誰與爾為名,木中作窠墻上鳴。聲聲催我急種谷,人家向田不歸宿。紫冠采采褐羽斑,銜得蜻蜓飛過屋??蓱z白鷺滿綠池,不如戴勝知天時?!边@首詩通過描繪戴勝鳥的形象,表達了詩人對其勤勞和智慧特征的贊美。戴勝鳥在樹上鳴叫,催促人們及時耕作,而白鷺在池中悠然自得,相比之下顯得缺乏智慧和勤勞。詩人通過對比,強調了勤勞和智慧的重要性。正是有了如戴勝鳥一樣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,中國的農耕文化才發(fā)揚光大。
布谷聲聲叫,谷雨應時來。鳥兒們帶著詩情畫意,載著農耕文化和人們的希望,走進我們的視野。它們用飽滿的熱情去擁抱春天,也迎接即將到來的明媚燦爛的夏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