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郭志剛
在山西省河津市的黃河岸邊,有一處險峻的大梯子崖景區(qū)。它依懸崖而建,雄偉壯麗、驚險陡峭,讓人領(lǐng)略到大自然另一種山川之美。
大梯子崖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的掛壁天梯。相傳早在大禹治水時,此處便開鑿,古棧道上仍可見其歷史痕跡,其中一個碩大無比的腳印,據(jù)說是大禹所留。但大規(guī)模修建則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。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。他推動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,在繼承中原禮樂文明的同時,也為魏晉以來的社會注入了游牧民族的勇武精神。當時,為扼守龍門要津,他下令鑿梯子崖、建倚梯城,使其成為軍事要塞。
今天,我們站在黃河岸邊看大梯子崖,雄渾的氣息撲面而來。黃河水如一條奔騰的巨龍,在峽谷間呼嘯而過,濤聲震耳,水汽彌漫。而龍門兩岸,懸崖峭壁如刀削斧劈,直插云霄,仿佛是大自然為守護這片水域豎起的不可逾越的屏障,在漫長歲月的雕琢下,峭壁上紋理縱橫交錯,記錄著歲月的滄桑。就在這近乎垂直的懸崖之上,大梯子崖宛如一條蜿蜒的鋼鐵巨龍,緊貼峭壁攀援而上。當我們踏上大梯子崖掛壁天梯,每一步都伴隨著強烈的緊張感。腳下是萬丈深淵,奔騰的黃河水在谷底咆哮,仿佛隨時都會將人吞噬;頭頂則是高聳入云的峭壁,似乎隨時會有巨石滾落。風從峽谷中穿過,帶著黃河水的濕潤,吹得人搖搖欲墜。我們雙手緊緊抓住天梯旁的扶手,每邁出一步都小心翼翼,卻又忍不住被眼前的壯麗景色吸引。抬頭仰望,天梯消失在云霧之中;低頭俯瞰,黃河水裹挾著泥沙滾滾而去,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挑戰(zhàn)自然的勇氣。
順著大梯子崖拾級而上,一座古老的依梯城赫然出現(xiàn)在眼前。城垣沿著峭壁走勢而建,仿佛與懸崖峭壁渾然一體,宛如一條蟄伏在崖壁上的巨獸。在悠悠歲月的侵蝕下,磚石表面遍布斑駁的痕跡,恰似歲月鐫刻的獨特紋理,默默訴說著這座古城1500余年的傳奇過往。當我們沿著懸崖上的古棧道登上倚梯城,第一感覺便是“一夫當關(guān),萬夫莫開”,此處真是屯兵打仗的好地方,也更加體會到孝文帝的雄才大略。1938年,新八師鎮(zhèn)守此地,從大梯子崖向日寇發(fā)起攻擊,收復(fù)龍門山所有陣地,迫使日寇龜縮河津、稷山兩地,不敢越龍門一步。
古城之中,剛修建的瞭望臺——天上龍門突兀聳立,站在臺上極目遠眺,河津勝景盡收眼底。黃河自天際奔騰而來,濁浪排空,驚濤拍岸。俯瞰崖下,大梯子崖如同一條銀鏈,懸掛在懸崖峭壁之上。此時,風在耳邊呼嘯,似乎在低語著當年孝文帝在此設(shè)立軍事要塞的風云往事,讓人不禁陷入對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遐想之中。
大梯子崖景區(qū)除了掛壁天梯、依梯城,還包括龍門。相傳大禹治水,到了河津這個地方,發(fā)現(xiàn)因山勢阻遏,黃河流通不暢,經(jīng)常泛濫成災(zāi),于是率民眾日以繼夜苦干4年,“三過家門而不入”,終于在龍門山鑿出一道石門,使滔滔洪水奔騰而出,黃河得以疏通,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這就是古老神奇的“禹鑿龍門”的故事,鑿出的石門也成了舉世聞名的龍門。我國古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“黃河西來決昆侖,咆哮萬里觸龍門”,描寫的就是這里龍門的景象。
說到龍門,人們還會想到“鯉魚躍龍門”的典故。傳說禹鑿龍門后,原本居住在黃河上游的鯉魚被沖出了龍門。為了返回故鄉(xiāng),每逢暮春桃汛季節(jié),便有無數(shù)的鯉魚逆流而上,聚在龍門之下奮力跳躍。因水流湍急,許多魚兒無功而返,偶有躍過者,便化而為龍,騰飛于九天之上。這個故事蘊含兩層寓意:一是拼搏精神。記得小時候,我看過上海美術(shù)電影制片廠制作的動畫片《小鯉魚跳龍門》,小鯉魚排著隊,爭先恐后,奮力向前,雖然龍門激流險灘,難以逾越,但勇敢機靈的小鯉魚最終克服重重困難,跳過了高高的龍門。我當時還小,不懂得什么道理,但仍被小鯉魚不怕困難、勇于拼搏的精神所感動,心靈受到很大的震撼,留下了難忘的記憶。二是吉祥如意。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神圣,鯉魚躍龍門后化身為龍,寓意帶來福澤與好運。而鯉魚本身亦是吉祥物——孔子為其子取名“孔鯉”便可見一斑。所以,河津龍門大梯子崖是個吉祥幸運、福澤深厚的好地方。
壁立千仞,有韌則剛。從大禹劈開龍門到鯉魚躍龍門,再到孝文帝鑿梯子崖,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、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——面對險阻不退縮,勇往直前破困局。
大梯子崖的兩大觀光主題“登天梯,躍龍門”“登天下第一掛壁天梯,覽中華魚躍龍門勝境”,也彰顯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。我們游大梯子崖景區(qū),既飽覽了山河的壯美,又汲取了奮進的力量。
世上無難事,只要肯登攀。懷著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, 我們終能登上梯子崖,躍過龍門,實現(xiàn)美好愿望!